第 718 期
內容監制:佘振芳 頁面監制:宋煦 欄目主持:林楠 編輯:鄧旻璐
第 718 期
城口縣修齊鎮枇杷村,一個山環山、山連山的地方。掩映在群山中的一座白色農家小院內,一位老者一手捧書一手比劃,緩緩踱步,正在教村里的孩子們誦讀《三字經》,像極了影視劇中的先生。他身上的藍色布衣已洗得泛白,卻依然筆挺,深灰的布鞋針腳細密。
就是眼前這位老者,用幾十年時間藏書7000多冊,以“鄉村書房”為名開放給村中百姓免費閱覽。他一生勤儉,為省2塊錢車費可以徒步10余里去鎮上圖書室尋書,卻愿意花3萬多塊買下一套《全宋文》。即便92歲高齡,他依然堅持每天閱讀3小時以上,800度的老花鏡和放大鏡是他的“得力助手”。
他叫孫仕權,用他的一輩子,給了“愛書家”這個詞最好的注腳。
01 藏書之地
農家小院 別有洞天
4月的城口,迎來了久違的陽光。湛藍的天空與巍巍青山相映,潺潺的流水聲在山谷回響。
沿著蜿蜒的山路盤旋而上,路的盡頭、群山之間,一座白色農家小院漸漸進入視線。屋子的背后是青蔥竹林,屋前一張石桌四個石凳,桌上的茶杯冒著徐徐熱氣。正門右墻上,掛著一塊木質的牌子寫著“鄉村書房”,這里,就是孫仕權家。
“快進來,快進來,喝點綠茶還是白茶?是我們老兩口自己搓的茶葉!”孫仕權連連招呼我們。
眼前的他,長眉白須,說話慢卻抑揚頓挫,笑起來宛如孩童,頗有仙俠劇中鶴發童顏老神仙的模樣。
孫仕權是上世紀50年代為數不多的大學生,從當時的云陽師范畢業,先后在城口石方小學、修齊中學當老師。
雖說從小就有讀書的習慣,但他真正把藏書當成事業來做,是從1983年開始。如今他的藏書已有7000多冊,全部收藏在這間農屋里。
“書屋在三樓,從一樓走上去一共57級樓梯?!睂O仕權每天都要走好幾遍。
三樓窄窄的長廊放著由原木條組裝而成的書架,整整十個大柜子?!掇o?!贰掇o源》《資治通鑒》,以及各類字典、辭典、唐詩、宋詞等書籍成套擺放在書架上。
隨手翻開一本,書上都有密密麻麻的標記和注解。
“這本《辭源》是1953年我參加全國教師大會意外得來的,這本《楚辭》是去年在長沙買的……”孫仕權如數家珍。
行至內屋,一張老式書桌,一把竹編藤椅,南面墻上的窗欞正對著一片竹林,微風拂過竹葉發出沙沙聲,好不愜意。
上午的陽光正好從窗外灑到桌案上,映得孫仕權的臉神采奕奕。坐在窗旁,說起藏書,他打開了話匣。
02 藏書之趣
寧舍一口飯 不舍一本書
四十年來,孫仕權沒少為買書“折騰”。
“我最寶貝的書就是這套《四庫全書》,這個版本的全國都找不到幾本?!币徽f起書,他特別來勁。
“你就是個‘敗家子’,曉得不!”82歲的老伴楊明秀用嫌棄又寵溺的語氣嗆他。
孫仕權笑著不敢接話,像是犯了錯的老小孩,順手從書架上拿出一本《全宋文》,埋頭讀起來。
“哎,這套書,他當時借錢都非要買,東拼西湊,籌了三萬六千元!”楊明秀在一旁念叨。
可要知道,孫仕權是去鎮上趕場都舍不得花2塊錢坐車的人。
“不過《四庫全書》我還沒集全,不曉得我活起的時候能不能買完?!睂O仕權有些擔心。
前兩天,孫仕權又拜托外孫在網上淘了一套《全元文》,花了2000多塊錢,這就去了他一個月退休金的一大半。
這幾年,子女也帶著老兩口去了全國不少地方旅游,但每到一個地方,孫仕權只惦記當地有什么書店、有什么好書可以買。
“從豐臺坐九號線,8個站就到國家圖書館?!比ケ本﹥鹤蛹?,楊明秀每天都陪著孫仕權去國家圖書館看書。
前年去長沙,剛落地,孫仕權就拉著全家人去岳麓書院?!叭思衣糜稳コ猿院群?,我們一家人去長沙陪他看書?!睏蠲餍憧扌Σ坏?。
在愛書這件事上,孫仕權還有著自己的“偏執”。
水和火,是書屋的禁忌。孫仕權說:“因為書怕這兩個東西?!?/p>
他用的詞是“怕”。
“爸爸稀奇(重慶話表示喜歡)這些書得很?!毙∨畠簩O自耘說。
冬天城口冷,山里的溫度只有零下,但孫仕權看書卻從不用烤火爐和熱水袋。
“老頭,下來吃飯,聽到沒得喲,吃飯了......”有一年冬天,楊明秀扯著嗓子喊半天都沒人回答,只得爬到三樓書屋,推開房門一看,才知道原來孫仕權凍麻了腿,動彈不得。
“一坐就是一上午,年輕人都遭不住,更莫說他了?!睏蠲餍阏f。
孫仕權這幾年身體大不如前,眼疾加上記憶力衰退,看書越來越吃力。800度的老花鏡還得加上一個放大鏡,才能看清楚一些字小的書。
“這些書我一個人讀得完嗎?90多歲的人了?!睂O仕權說,買書并不只為自己的子孫后代能有書讀,而是想把喜愛閱讀的氛圍帶給村里的娃娃,帶給鄰里鄉親,讓書香傳播正能量。
03 藏書之用
耕讀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
提起孫仕權的名字,枇杷村無人不知。
“孫老師,今天屋頭來客了呀!”
“對頭,有記者來看書?!?/p>
退休多年,村民仍尊稱他“孫老師”,全村的孩子都喚他“祖祖”。
“村里好多孩子都愛跑去孫仕權家,圍著聽他講故事?!辫凌舜鍕D聯主席劉嬌說。
“我家三歲多的小孩有一天跑回家突然說,‘媽媽,我們生下來都是好人,壞人都是因為不讀書’?!焙髞韯刹胖?,是孫仕權教孩子讀了《三字經》。
要是聽說村里有小孩輟學,孫仕權急得直跳腳,比人家父母還急。
“想走出大山,不讀書不得行喲,你要讀書才能出人頭地......”孫仕權每次都要上門苦口婆心勸說。
不僅教孩子們讀書,孫仕權還常常教給他們許多道理。
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,我們大山里最寶貴的就是樹?!睂O仕權教村里的小孩種樹,劉嬌家屋前的桂花樹,就是去年植樹節的時候孫仕權送給孩子的禮物。
耕讀傳家久,詩書繼世長。
孫仕權有四個孩子,全部考上了大學,這在枇杷村是獨一份!
“父親喜歡讀書,便對我們也有很高的要求?!痹趯O自耘的記憶里,別人家的爸爸給孩子獎勵糖果,而自家的獎勵永遠是書。
就連前些年,孫仕權的外孫過年回家給他拜年,他還是送書。
“當見大節,不必竊論曲直,取小名招大悔矣?!睂O仕權常常用范仲淹《誡諸子書》里的這句話教育子女,做事可不拘小節,但要有大義,眼光要長遠。
04 藏書之利
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
7000多本書,孫仕權已讀了大半,對書中的內容可以侃侃而談。
“《將進酒》有李白直抒胸臆的豪邁,《行路難》又有著感情激蕩起伏、復雜變化的一面,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范仲淹充滿古代士大夫情懷的名句‘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’......”
孫仕權也把他欣賞的書中情懷照進了現實——用畢生積蓄為枇杷村接水電、筑河堤。2019年起,他還把修鐵橋和建水庫這兩件大事提上了日程。
枇杷村村頭有一座鐵橋,是附近幾個村子200多個孩子上學的必經之路,卻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。遇到刮風下雨天,人在橋上走,橋身更是晃得厲害。
當時已是90歲高齡的孫仕權看在眼里。怎么辦?去提建議修呀!
“為搜集村民們的建議,天蒙蒙亮他就背個包,裝上筆記本和紙出門?!辫凌舜逯Р繒涱亸暮榛貞?,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孫老師上門走訪。
跨河距離遠,涉及到占地,他又跑去村民家主動協調土地問題,做通思想工作。
就這樣,孫仕權硬是走爛了一雙鞋!最后,整整匯總成十幾頁的建議書遞給城口縣政府。
去年底,好消息傳來,政府決定在枇杷村重新修一座跨河橋。
現在,孫仕權又在著手寫關于在枇杷村修建一座小水庫的建議。他說:“遇到天干缺水,附近的鄉親們只能打河塘抽地下水灌溉,既費油又費勁兒。要是有個水庫,既能救活土地,也能利好老百姓!”
“他忙起來,簡直就是‘三過家門而不入’?!币慌缘臈蠲餍愣δ咳径嗄?,也學會用書中話來打趣老伴了。
采訪結束已是傍晚,山里吹起了涼風,孫仕權站在屋前的臺階上和記者道別。車剛開出十來米,就聽到他用力喊道:“等我把橋修好了,請你們一定要再來看看……”
相關視頻:微記錄|山村“愛書家”
華龍網-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邱小雅 林楠/文 羅杰 實習生 張鎮/視頻、圖 主持/林楠